(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曾斯?袁永華
2月13日,記者從武漢地鐵集團獲悉,武漢地鐵12號線江北段土建1標1工區中鐵隧道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應急注漿響應系統,當天成功進行2次模擬涌水涌砂險情演練,險情處置時間從過去4小時縮短為1小時,處置人員數減少一半。
袁永華 攝
“地鐵建設施工最大的風險就是水。”武漢地鐵集團二級項目經理石徑深有感觸。12號線凌吳村站位于武漢市洪山區夾套河路與規劃永盛路交匯處,距離長江500米;車站基坑開挖深近30米,相當于10層樓高,長約280米,基底地層為粉細砂層。鑒于該車站地下水豐富,水壓大,地質條件復雜,為提高開挖過程中險情處置能力和險情處理速度,決定自主研發快速應急注漿響應系統。
據介紹,科研小組由項目部施工管理人員、設備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組成,以“操作簡潔靈活,應急處置高效”為立項原則,歷時一個月,他們將以往分散放置在工地的應急搶險設備進行系統集成,研制的應急注漿響應系統設備由后臺應急物資倉庫、制漿系統、輸送系統、注漿系統四部分組成。
科研小組成員、承建方中鐵隧道局項目生產經理胡文杰介紹,該設備能快速響應,事先在基坑地連墻接縫等薄弱環節處預埋袖閥管,基坑開挖一旦出現地連墻滲漏水險情,應急人員啟動電源鍵,設備快速進入工作狀態。設備后臺制漿系統僅需2人即可完成水泥漿制備,輸送系統僅需3人即可在短時間內拼裝完成,與預埋的袖閥管進行連接,實現注漿應急搶險功能,整套流程5人即可完成漿液從后臺到風險點的輸送。
此外,該設備可滿足8臺注漿機同時工作,最大注漿量可達960升每分鐘。經現場實操,從制漿開始,達到注漿條件不超過一小時。設備不僅可以滿足單液漿、雙液漿的注漿要求,也可滿足聚氨酯的注漿要求,確保處置效果達到最佳。
“該設備被安放在施工場地中部,制出的漿液通過200米長的管道可以輸送到車站的任何位置。操作簡單,每名施工員經過簡單培訓即可成為安全應急員。”石徑說,這套系統對深基坑開挖等風險較大的車站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