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陳科 通訊員 張劍 岑文星
4月7日至8日,以“智慧賦能、綠色建造”為主題的2023年軌道交通綠色智能建造技術發展高峰論壇在成都開幕。會上,多項涉及智慧化管理、智能化裝配、模塊化設計、綠色化建造等領域的智慧軌道交通技術受到關注。
開幕式現場。受訪者供圖
論壇由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指導,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工程建設專業委員會、成都軌道交通集團、中建三局聯合主辦。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合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專家和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邢智明、楊廣武,成都軌道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彭寶富,武漢地鐵集團副總經理王金峰,中建三局技術中心(總工辦)主任戴小松分別圍繞“城市地下基礎設施數字化賦能與服務發展”“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綠色城軌方案解讀”“國家優質工程獎申報宣講”“成都軌道交通樞紐建設”“武漢軌道交通綠色建造創新與實踐”“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智能建造技術的探索與實踐”作主旨演講。
會上,數字化展廳集中展示相關企業在自主創新、高科技裝備、智能建造、綠色建造、建筑工業化、數字化運維等領域的前沿成果和核心技術。涉及自主研發的工程指揮中心、智慧工地系統、移動式高精度測量機器人、鉸接滑筒式連續掘進盾構機、混凝土智能作業機器人、智慧化機房、富水砂層盾構施工關鍵技術、鋼筋工程BIM翻樣等。在工程指揮中心應用場景展區,筆者看到,由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該智慧運維平臺,由決策指揮調度中心、企業經營分析中心、預警告警風控中心、運營賦能服務中心組成,可通過全景監控、會商系統、“單兵”巡檢、遠程協同等功能,穿透工程建造全過程管理,讓后臺有效實施指揮。
“該系統可以‘穿梭’到地下30米的盾構區間作業中去。”在位于成都軌道交通27號線金牛公園站的大會觀摩現場,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盾構調度指揮中心正投入使用。“盾構機上安裝了各式各樣的攝像頭、傳感器、報警裝置等。”現場施工人員說,它們如同盾構機的“眼睛和耳朵”,盾構掘進過程中,各項參數都能一清二楚地反映在大屏幕上,地面技術人員再利用盾構智慧平臺,同步實現對設備狀態的智能監測、智能管理以及重要數據的智能統計與分析,進而達到智能輔助掘進等功能。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成都地鐵27號線施工的最大難點就是解決盾構在富水砂卵石地層中穿越建構筑物的沉降控制,為解決這一難題,項目部通過掘進前對設備進行優化、掘進過程中技術創新、掘進后嚴防滯后沉降等措施,安全穿越了老舊小區、市政下穿隧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