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8.9公斤!豐收之際,江蘇省機插水稻單產紀錄再次被打破。
產量高、質量好、機械化……《中國科學報》從江蘇省農墾黃海分公司了解到,正是有了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團隊牽頭研究、示范的“硬核”技術加持,才能創造新紀錄。他們為江蘇水稻“量身定制”了“水稻缽苗機插超高產栽培技術”,打破了機械化條件下水稻生產優質高產精準化移栽技術的瓶頸。
農藝+農機:“質”“量”如虎添翼
“土壤肥、技術好、氣候佳。”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楊洪建說,張洪程團隊牽頭的“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攻關項目”取得成功,技術是關鍵因素,良種良法配套、農藝農機融合,方能為產量、質量的提升筑牢根基。
多年來,張洪程團隊對我國種植農藝和農機進行了融合性研究,并與常州亞美柯機械裝備有限公司合作,在我國率先形成了“缽穴育苗、整體移栽”水稻缽苗育插精準作業核心技術,成功研制水稻缽苗移栽成套機械設備。
張洪程介紹,33~23cm行距寬窄行新型缽苗插秧機的研發生產,既滿足了我國大量中小穗型和優質粳稻等水稻品種“密植增產”的農藝要求,又突破了水稻缽苗機械化移栽“稀植優質”技術的束縛,針對性地解決了江蘇水稻缽苗機插過程中“苗不足”“行不穩”等實際問題,實現種植質量和產量同步提升。
項目實施單位蘇墾農發黃海分公司副總經理沈進松表示,今年水稻缽苗機插作業面積3萬多畝,均使用了新型缽苗機插技術,基本實現品種全覆蓋、區域全覆蓋,示范區產量和質量均顯著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喜人。
同時,在張洪程主持下,水稻缽苗插秧機在江蘇、安徽等多個省份水稻種植點進行多點多品種多條件試驗示范,均取得了可喜結果。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因此,開展超級水稻超高產栽培研究與示范,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只有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才能真正實現‘藏糧于技’。”張洪程說。
成果落地:破解“卡脖子”難題
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強調要著力解決水稻機插等突出難題。水稻機械化栽培已成為億萬農民告別艱辛勞作、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稻作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國水稻面積3/4 分布在南方多熟制地區,水稻接茬季節緊張。而傳統栽培以極高密度培育毯苗機插,大幅度推遲了播種期,雖然生育期縮短,但仍造成水稻遲熟,加劇了多熟制季節矛盾,不僅影響周年生產,更使當季水稻產量與質量不高不穩。
“當前在南方多熟制地區,傳統機插栽培普遍存在苗小質弱與大田早生快發不協調、個體與群體關系不協調、前中后期生育不協調等嚴重問題,直接制約了我國水稻栽培機械化的進程。”張洪程說,這些“卡脖子”難題無法回避,必須加以研究并解決。
自2004年起,張洪程團隊聯合南京農業大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組成攻關協作組,歷經十余年攻關研究,通過壯秧培育、精準機插、生育診斷、肥水調控等關鍵技術的突破性創新,創立了適應多熟制地區的毯苗、缽苗機插高產優質增效栽培技術新體系。
項目技術成果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主推技術,相繼在蘇、皖、鄂、贛等地大面積示范推廣,取得顯著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其中2015—2017年蘇、皖、鄂、贛累計應用8952.7萬畝,新增稻谷335.1萬噸,增收97.6億元,節本17.3億元,累計新增效益114.9億元,展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校企攜手:端牢“中國飯碗”
“江蘇省農墾黃海分公司在項目合作實施、人才培養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新技術的應用既讓大家看到了農業發展的美好前景,堅定了農業科技內涵發展的信心;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培養應用型技術農業人才的新思路。”張洪程團隊成員、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霍中洋說。
為更好地轉化科技成果,在產學研合作開發和利用上產生經濟與社會效益,張洪程創新試驗基地于2016年在江蘇省農墾黃海分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深入開展農業科技攻關,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很好的技術示范與支持。
在3年多的合作共建中,工作站規模逐漸壯大,目前已配有19位專業技術員,其中3位為揚州大學常駐研究生團隊成員。在學習科研之余,工作站的成員們長期服務在農業一線,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今年,雙方合作創下了高產新紀錄,顯著提升了水稻綜合生產和市場競爭力,也是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的一次升級。
“科研來自生產實踐,也必須回歸農業一線。”張洪程說,“只有將更多的科技注入農業生產,匯聚多方力量、壯大人才隊伍,才能端牢‘中國飯碗’,讓農業真正大有作為!”(李晨 陸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