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6月13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正式公布。
“這次8部門聯合印發的《實施方案》,是一份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性文件,圍繞‘賦能’和‘提升’,提出了5方面19條政策措施。”在當天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司長劉明表示。
劉明介紹,在賦能方面,《實施方案》主要通過“試點、政策、資金”三個抓手,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
“2021年,我們遴選了首批21個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和63個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在試點賦能方面,劉明介紹,《實施方案》提出,梳理總結首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經驗做法,啟動遴選第二批30個左右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再遴選一批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
在提升方面,《實施方案》聚焦難點堵點問題,通過針對性政策措施和務實工作舉措,力爭實現“三個提升”:提升專業體系、提升實訓水平、提升融合深度。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必須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專業體系為例,劉明介紹,《實施方案》提出“優先一加快一改造一撤并”: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需要的一批新興專業;加快建設護理、康養、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緊缺的專業;改造升級冶金、醫藥、建材、輕紡等領域的一批傳統專業;撤并淘汰供給過剩、就業率低、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
“主要目的是推動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切實做到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劉明說。
記者了解到,當前,我國有1萬多所職業院校、3000多萬名在校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模上已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蘊含著巨大的人才紅利。
據財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副司長馬宏兵介紹,2018—2022年,全國財政職業教育經費投入1.8萬億元,年均增長6.2%。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