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鑫?錢厚山 付翔月?科技日報記者 朱彤
6月10日,隨著750千伏鳳凰變電站7540開關、750千伏亞中變電站7550開關依次由冷備用轉運行,鳳凰—亞中Ⅱ回75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
該工程的投運,有利于提高烏昌地區電網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為消納水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提供可靠的網架支撐,對于促進新疆特別是烏昌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資料圖)
鳳凰—亞中Ⅱ回750千伏輸變電工程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十四五”規劃的重點項目,是烏昌負荷中心750千伏環網網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起于750千伏鳳凰變電站,止于750千伏亞中變電站,線路長度122千米,于2020年10月開工建設。
俯瞰750千伏鳳凰變電站。馬元 攝
工程建設特別考慮到工程線路途經區域經濟發展快、人口密集、公園景區遍布、交通線路錯綜復雜的情況,采取提升塔高、增大檔距方式,在保證安全距離的前提下與Ⅰ回線路盡可能靠近、平行架設,確保了電網建設與周邊環境和諧共處。
工程場地為液化土,土質呈液體狀,給工程基礎穩定帶來難題。為確保基礎穩定,建設者采用灌注樁的方式進行地基處理。灌注樁地基處理方式有良好的承載能力,在施工過程中地面不會出現隆起或側移,同時能較大程度縮短工期。
“工程高抗基礎共采用89根樁,每根樁的直徑為0.6米,采用C40抗滲混凝土及高強度且抗硫酸硅酸鹽的水泥澆筑,有效保證了地基的承載能力及穩定性。”該工程業主項目經理伍建波說。
該工程是全疆首次實現同一檔內跨越9條帶電線路的工程。因被跨越線路在一檔內分布較為分散,跨越檔距較大,被跨越物多,施工人員反復對跨越封網高度進行實時檢測、警報、調整,保證了被跨越線路的安全運行。
在750千伏鳳凰變電站內,作業人員正在準備安裝下引線。馬元 攝
該工程作為全面應用集控智能可視化牽張放線方式展放導、地線的工程,放線過程中增加了集控、視頻監控和后臺管控三大功能,實現人機分離和遠程集中控制,及時消除機械傷人、惡劣環境等安全隱患。同時,利用無線傳輸的方式將公網信號引入至作業現場,解決了工程山區風口段無信號傳輸問題,為現場管控成功打通網絡通道。
關鍵詞: